(Photo by Samuel Wong on Unsplash)
软件行业一直流行着Google公司的一个文化:”20%时间搞业余项目”。直到前段时间,我在外网看到@tualatrix分享的这个观点,一下子恍然大悟,Google公司的这个观点对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,可能是不合适的。
@tualatrix的观点很有道理,因为如果每天8小时之内主业都搞不好或者说事情做不完(项目忙的时候,8小时内工作做不完是常态),别说去搞业余项目,估计你的业余时间都得被主业搭进去。
Google公司这种”20%时间搞业余项目”文化不合适普通人的另外一个原因是:Google的程序员都是高水平程序员,平均能力比普通人高一大截,他们可以很轻松地在80%时间内把工作项目做完,因此完全有时间和精力去搞业余项目,这一点我们普通人根本做不到。
对于普通人来说,全力以赴把主业工作做好,获得同行的认可,再抽空闲时间做自己的业余项目,这才是正确的做法。至于很多人想做兼职,道理也是如此。主业都做不好,搞再多兼职都是徒劳,对此我深有体会。刚毕业那会儿在上海,误入安利兼职做了两年的直销,走了一个大大的弯路,差点把主业都给耽误了,好在后面及时悬崖勒马,不然后果不堪设想。距离现在差不多10年过去了,据我的观察,把专业优势丢掉全力以赴做安利的那些朋友们,现在很多肠子都悔青了。😒
以前经常在安利教室里面听那些老师说,”你的人生需要备一匹小马,等你的大马(主业工作)老了之后再换到小马上面去”。其实有很重要的一点他们没给台下的信徒们讲,”主业都不稳的人完全没有必要做副业”,真正的副业应该是基于你的专业优势或者家族背景、人脉背景带来的差异化优势去展开,这样容易开展,并不是脑子一热一头扎到自己不熟悉、一个陌生需要自己从零开始的领域里去。
之前在阮一峰的《科技爱好者周刊》里看到一篇分享,我非常同意这里面的观点。
父母混得好,下一代大概率不会差,但是我们这一代人中,绝大多数父母都是未富先老。时代把我们都逼到城市里面来工作,但巨大的生活压力迫使我们在工作之余思考去谋求一个副业,因此很多暴富的”骗局”就变得非常流行。
我也是在职业发展过程中踩过大坑的人,对于年轻时那段”不堪回首”的安利岁月,我总结得出一点思考就是,社会上很多行业看起来简单,你觉得好做,但其实隐性门槛非常高。
比如:类似安利这样的直销工作,你以为办一张卡就可以做它的货代,实际上是你需要建立起一个很大的销售网络才有可能取得成功,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普通人能够做出来的;
还有就是炒股,看起来开个户转入资金就可以买卖股票,小学生都会。但实际上你想把股票炒好,这背后需要很多知识点综合在一起形成的判断力和决策力,最起码需要掌握的是:基础的财务分析能力、证券交易规则知识、交易经验(这个要靠亏钱来获得)、预期管理、风险控制、心理承受能力,大多数股民都没有足够准备好就冲入股市撕杀,结果自然只能充当韭菜;
还有一种是那些唱歌、相声、小品之类的表演性质的行业,这些基本上只能当作兴趣,当作职业来做,大多数人都会被饿死掉。苗阜在《我为喜剧狂》中说,很多人觉得相声门槛低,都跑来学习说相声,实际上他们可能连相声是什么都不知道。他给相声下了一段定义,非常精彩。
相声是什么?
相声一要上人见喜,二要善扮男女,一人一台大戏。相声更得胸藏锦绣口吐华章,知往古,三坟五典八索九丘,不敢说尽皆知之,也初窥堂奥;晓来今,国际国内时事新闻,不敢说全盘掌握,也得知之八九;还要尊重传统,大笑话小笑话反正话俏皮话打灯谜猜字意,你得信手拈来;还得与时俱进,发微信刷微博APP大数据你得运用自如;更得心正意直、戏而不虐。相声虽为小道,但其中大有深意,让人笑过之后略有所思,方为相声者